Skip to main content

《愛與希望》

2022世界女藝匯流藝術祭

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 我們/WOMEN的邊界敘事 我們/WOMEN的島嶼之歌 遍地開花

2022.06.25 - 09.21

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

2022.06.25 – 09.21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特展室 1、2、迴廊
950台東縣台東市博物館路1號

策展人|簡瑛瑛、賴瑛瑛

開幕茶會:2022.06.25 (六)|16:00

A. 性別藝術展

《藝術考古:性別、神話與科技越界》

穿梭在幾千萬年的時空中,臨介於過去/未來的節點上,「我們/Women的歷史之前與之後」展覽以「藝術考古:性別、神話與科技越界」主旨重新回顧並詮釋「女」,社群與生態跨域、媒體科技的跨界及雕塑裝置的呈現企圖跳脫父系二維思考的侷限。本展覽擬聚焦性別/族群、神話/歷史、生態/科技等錯綜交織論述,圍繞於「原民與生態跨域」、「性別與歷史再現」、「神話與科技越界」三相關議題。期待由陰性邏輯推演未來,結合新興科技媒體及考古歷史貫串時空書寫「她的故事 HERstory」,從而彰顯女性、女神、大地之母的生命衍生與創新能量。在2022年新冠疫情/後疫情時代,台灣女性藝術協會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共同舉辦此次世紀女性展覽,除集結18位當代女性藝術家之代表藝術作品外,亦是跨文化、跨領域的創意交織,內容涵蓋性別藝術展、女性影展、女書展、女藝匯流展及舞蹈展演等多元族群之年度綜合大展,期盼在療癒重生之際能在歷史文化之裂縫罅隙中同心搭築起女藝神力的彩虹橋。

•「原民與生態跨域」

在異秀原民女藝術家的翻譯/轉譯下,試圖尋找並回應古老哲思與漂泊軌跡端視山海生命的解讀。尤瑪.達陸與Kahe Community試圖跨越時空將臺灣泰雅部落與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的南島文化巧妙串聯,重建斷裂遺失的遠古跨文化記憶。峨冷.魯魯安(安聖惠)則以魯凱族頭飾、臍帶等符碼與紅色棉線,編織出原住民母女的生命傳承與愛的特殊印記。藝術家魯碧.司瓦那回應靈魂的所在,提出「花露初 Falucu」(阿美族語,意為心)的創作概念,以心的旅程為起點,放縱靈光於大海山林間,邂逅謬思於花草樹叢下,招惹出最大膽的夢。都蘭部落的哈拿.葛琉以集結海洋民族婦女代代相傳的採集活動與集體創作,傳達出如何永續生態環境,同時亦保有互助分享的潮間帶(Masi’ac)有機生活樣貌。卑南族米類.瑪法琉藉由蒐集十六族圖騰的故事、文獻和影片等,重現不同山海族群之文化核心價值與精神特色。藝術家蕭麗虹則以大型陶瓷裝置作品〈白雲與烏雲之間〉展現對臺灣/世界之權利爭鬥、性別政治及生態環境的憂心與關壞。

參展藝術家:尤瑪.達陸、峨冷.魯魯安、魯碧.司瓦那、 哈拿.葛琉、米類.瑪法琉、蕭麗虹

•「性別與歷史再現」

傳達生命軸線上女性精神的能動性與人工生命的藝術創作,環繞性別、族群、歷史的主體性覺察與再現。吳瑪悧結合社區創作及參與式玩布工作坊看見女性之生命共同處境,並以心靈被單為媒介發展獨特個人生命歷程。阿儒瓦苡.篙瑪竿(武玉玲)透過編織將雙性世系排灣族人相互依存的核心意象以同心圓比擬,強調彼此連結的重要性並展現創新與傳統的交融。謝鴻均的視覺記憶皺褶介入空間的公共領域,呼應史前館建築結構,使西蘇(Helene Cixous)的「陰性書寫 L’ecriture Feminine」概念得以從邊緣角落攀爬綿延。陳依純試圖運用科技影像,拼貼重組模擬日據時代罔市阿嬤的模糊生命記憶與錯置歷史痕跡。而曾鈺涓的數位肖像擬重構過去/現在、真實/虛擬形象,透過閱讀重組文學作品,以夏娃亞當的對話思考社會價值體系的性別制約與訊息之誤謬。張美陵則透過臺東社區的實地訪談和攝影田調,紀錄社會變遷、家族記憶與個人生命故事,意圖扭轉社會大眾的藝術認知與文化歷史詮釋。

參展藝術家:吳瑪悧、阿儒瓦苡.篙瑪竿、謝鴻均、陳依純、曾鈺涓、張美陵

•「神話與科技越界」

以虛/實為題,在父權體制下孕育的神話與科技,透過不停解構、重組與轉載,闡述在女性藝術視角下個體、群體乃至文明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林珮淳挪用達文西名作再現科技試圖創造完美人類,指涉「夏娃克隆 Eve Clone」即為人類科技挑戰創造主之慾望下產物。旅法藝術家陳珠櫻的數位體感互動裝置,擬透過人體感應進行有機連結和自然生殖/繁衍影像,從左腦型的「我思故我在」,進展至右腦型「我畫故我在」的預言與實踐。林月霞以阿茲海默症腦神經細胞變異,揭露個體與世界、身體與心靈間之錯綜矛盾及呼應連結。徐洵蔚利用鋁箔此「工業膜」,彷彿另類的母體子宮,不斷包裹、繁製、衍生的張力,試圖為後工業社會撩撥生存下無常的不安,生命裡絕然的慾望。逗小花的女妖森林則以女性主體的內在動能與視野,透過視覺實踐的觸發,來啟動傳說式的文學想像與藝術展演。而賴純純的戶外大型不鏽鋼雕塑乃企圖重溯葡萄牙人傳說中美麗福爾摩沙島(Ilha Formosa)上鹿群的自由、奔放與生命力。

參展藝術家:林珮淳、陳珠櫻、林月霞、徐洵蔚、逗小花、賴純純

B. 女性影展

影像與性別、科技、族裔的跨域融生

透過性別影像的陳述與觀察,聚焦於近十年來臺灣當代女性對其性別具覺醒之創作,包含女性神話系譜學、科技生態考古學、女性原民/族裔關注、女性藝術、文學、影像的跨域等四大子題。擬從劇情、紀錄等不同類型切入,透過跨國傑出女性影像工作者的獨特視角,關注其作品中性別影像美學的創造與探究,交織成影像與性別、科技、族裔、藝術的跨域融生。影展擬於七月底至八月初間舉辦,將放映精選8位重要導演之8部代表影片。協辦單位包括:女性影像學會與佳映娛樂。

影展協同策展人:游婷敬

性別神話系譜學
《我們這樣拍電影》導演蕭菊貞/2015/紀錄
《第六十九信》導演林欣怡/2016/紀錄

科技生態考古學
《山豬溫泉》導演郭珍弟/2014/紀錄
《科技與性別:數學女鬥士徐道寧》導演王慰慈/2016/紀錄

女性原民/族裔議題
《插天山之歌》導演黃玉珊/ 2007 /劇情/西拉雅
《部落地圖》導演莎韻.西孟/ 2020 /紀錄/泰雅

女性藝術、文學、影像的跨域
《暗暝e月光―臺灣舞蹈的先驅蔡瑞月》導演陳麗貴/2004/紀錄
《波濤最深處》導演黃明川/2020/紀錄

參展導演:蕭菊貞、林欣怡、郭珍弟、王慰慈、黃玉珊、莎韻.西孟、陳麗貴、黃明川

 

C. 女書展

女性書寫與藝術再現

本書展分為「性別理論 & 女性研究」、「女書/女抒系列」及「女性文化/藝術創作與評論」三子題,包含理論、文學與影像藝術創作等相關書籍。「性別理論 & 女性研究」展示國內外學者重要論述;「女書/女抒系列」為女書店出版系列作品;「女性文化/藝術創作與評論」則為海內外作家及藝術展參展藝術家相關著作,包含評論作品共計約60本(參見附錄書展清單)。為擴大活動能量擬將請女書店、女性影像學會、國家婦女館等協助推廣此議題之單位合作參展。

 

D. 女藝匯流展

她(們)的故事

集結 8 位重要女藝會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共襄盛舉參與「我們/Women 的歷史之前與之後」藝術大展,跨越時空地域匯流而成「她(們)的故事 HERstory」!

參展藝術家:王鄭贛蓉、吳志芬、吳瓊華、周文麗、陳香伶、馮孝英、蔡淑惠、蔡慧盈

 

結語

女性是優先還是附屬?是社會期待還是先天約限?法國女性主義者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提出女人為第二性(Second Sex)的社會建構論。女性藝術在歷史書寫上亦未曾獲得重視,無怪乎美國知名藝術史學者琳達.諾克林(Linda Nochlin)要提問: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20多年前臺灣北美館的「意象與美學:臺灣女性藝術展」及女藝會首次主辦的「心靈再現: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展」千呼萬喚終於現身。然時至今日女性依舊是美術館觀眾的多數,但展覽及典藏對象仍多數為男性藝術家。如果公平、多元、包容、永續乃普世價值,這次由女藝會倡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東美術館、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以及諸多遍地開花展場共同響應的「愛與希望」藝術祭,應是女性藝術豐沛的創意及能量的最佳展現。

參展藝術家

尤瑪·達陸、王鄭贛蓉、米類‧瑪法琉、吳瑪悧、吳志芬、吳瓊華、周文麗、林月霞、林珮淳、武玉玲、哈拿·葛琉、峨冷·魯魯安、徐洵蔚、張美陵、逗小花、陳依純、陳珠櫻、陳香伶、曾鈺涓、馮孝英、蔡淑惠、蔡慧盈、魯碧·司瓦那、蕭麗虹、賴純純、謝鴻均

策展人

簡瑛瑛、賴瑛瑛、游婷敬|影展偕同策展人

尤瑪·達陸_串聯

串聯

尤瑪‧達陸

2021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南島語族,一個主要分佈在島嶼上的語系,南島語族數千年的遷徙,移動記憶多因口傳的斷裂,需要藉由多種考證,去了解它生命的飄盪,考古坑中的遺留,器物上的痕跡落下了深根的寧靜,而面對它們無語的過程,我們畫上了虛虛實實的線連結出關係和情感。

這件作品是從考古坑中的貝殼及博物館中的貝珠,串起從臺灣到南島的關係。在文化上是追尋中的相互印證,在藝術上是相映於部落社會的相互幫助和協力,讓這條在過去淹沒的虛線,連結上實實在在堅實的情感。

王鄭贛蓉_風的線條

風的線條

王鄭贛蓉

2016
複合媒材
48.5 x 48.5 x 3 cm


自身想像予抽象分解的圖像造形,以複合媒材顯現。不受傳統框架的束縛,著重在探討圖像和創意自身的意義及表現藝術。以水墨半自動技法初稿漫流演化,而構思線條色塊的堆疊、景深、圖像的構成。

米類‧瑪法琉_十六族圖騰-印記

十六族圖騰-印記

米類‧瑪法琉

2013-2022
壓克力油彩.畫布
60 x 60 cm (單件)


長久以來以各族文化圖騰作為創作發想,並傳達對各族文化的想像表現,來自於山、海與土地關係,透過創作表達各族文化的精神及價值,對社會投以鼓勵、融合與和平的訴求,創作除了是表達個人對族群的關懷外,也期許透過創作激勵大眾關心別人,並思考我們對文化價值與生命的意義。

她的創作是以蒐集各族,故事,文獻,影片,找出各族文化核心價值,從畫中表現出各族文化特色及家族榮耀,從印象深刻的族群美麗色彩中來構圖,呈現出16族群精神所在。

吳瑪悧_從妳的皮膚裡甦醒 - 心靈被單

從妳的皮膚裡甦醒 - 心靈被單

吳瑪悧

2001
複合媒材、動態影像
尺寸視場地而定


2000年開始,因緣際會與臺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玩布工作坊共同合作,進行結合藝術創作與婦女成長的參與式藝術工作坊。參與者透過布這個熟悉的媒介,展開相互的對話,並看見女性生命的共同處境,而對自我有更清晰的覺察。心靈被單是第一個合作計畫,以被單為介面,探討個人的生命歷程。由於看到參與者的改變,因而後續又得以發展了裙子底下的劇場、皇后的新衣兩個計畫,也讓我對於社群參與的藝術開啟更深廣的研究和推動。

吳志芬_起初

起初

吳志芬

2022
鋁片、紙、壓克力彩、焰燒
120 x 100 x 1 cm


宇宙穹蒼,浩瀚無垠,地球是人類的家,科技文明日新月異,帶來了舒適,便利與繁榮,更帶來土地破壞 空氣污染的惡果。全球暖化加劇,疫情肆掠無盡頭,藉由作品
《起初》想傳遞一份對大自然最深沉的關愛。

吳瓊華_女性系列 – 風華再現

女性系列 – 風華再現

吳瓊華

2020
針車 、網眼織物蕾絲 、木製的結構板、
壓克力彩
30 x 52 x 136 cm


創作者以現成物 – 阿嬤的嫁妝(Dowry)「裁縫機」做為底座,意圖將女人花阿嬤的青春意涵再一次華麗轉身,所發展出來對「花」的禮讚。

「風華再現」挪用了西方「女性主義與藝術」的「女性材質應用」概念之作,創作者從尋找臺灣傳統文化象徵符號,以裝置藝術書寫臺灣土地之女性勤儉持家的歷史,除面對日常勤儉持家的縫縫補補家庭衣物外,也縫紉編織著對家人滿滿的愛。

周文麗_Along

Along

周文麗

2021
油畫、壓克力顏料、畫布
125 x 100 cm


《Along》乃透過畫面中獨行或相互連結的人群,喻意著人與人之間無意義的漫行及若即若離的微妙關係。暗示當代的社群疏離與群聚的種種現象。無論孤獨或相倚,無聲或有聲的對話依稀並存,個人於無意識中就這樣向著集體的某種共同命運前進。

林月霞_傹身之境

傹身之境

林月霞

2020
多媒體播放器、投影機 、耳機


《傹身之境》是《TheHotZone》系列的作品之一,《The Hot Zone》是自2016年持續至今的計畫,開始從生命之源的心臟,爾後細胞,至《傹身之境》作品對阿茲海默症腦神經細胞變異的研究。此作品與臺中中山醫學大學阿茲海默實驗室合作,專注在阿茲海默症神經細胞的變化,從腦細胞的健壯到萎縮,導致無法正常傳遞訊息,最終記憶漸喪失,逐漸與外在世界失聯。過程中發現,無論是身體細胞或器官的運作,都恰能對應人的外在行為和與世界的關係。身體是個獨立卻依賴物質與心靈的矛盾複雜體,在新冠狀病毒疫情蔓延前,對體內與外在世界的連結總被忽略,一場疫情改變價值觀,也更督促該思考的不僅是這個世界,而是經此事件後,每個人是否會變成另一個“Hot Zone”(熱區)。更由此呼應了現在新冠狀病毒的疫情狀態,隔離使人失去連結,沒有聯繫的世界最終將至頹敗,終成廢墟。

林珮淳_夏娃克隆肖像創造計畫 IAR

夏娃克隆肖像創造計畫 IAR

林珮淳

IAR
2019
數位版畫、手繪、3D數位動畫、
AR擴充實境裝置
84 x 65 cm(單件)


《夏娃克隆肖像創造計劃IAR》乃延續「夏娃克隆肖像」與「夏娃克隆創造計劃II」,此系列挪用達文西的女人肖像草圖,尤其挑選了六張具有美妙姿勢的肖像,再將六張「夏娃克隆」臉部的網格作對位,從臉部的五官到姿態都一一比對。很奇妙的發現,當「夏娃克隆」網格置入達文西的美女肖像草圖後,兩者的尺寸居然一致,再現了「夏娃克隆」的完美比例與姿態與達文西美女肖像的草圖的關係。另外,在作品上刻意保留了「夏娃克隆」網格的骨架與電腦icon及攝影機符號等,再以金色線條與數字繪製於上,如144>666、721>666等符號,是林珮淳以聖經數字來暗示「夏娃克隆」此科技產物的本質。本次展覽展出六件平面數位版畫中的其中三件。觀眾可以藉AR擴充實境裝置將虛擬延展至真實空間的錯覺,正是林珮淳藉著科技媒體表現「夏娃克隆」的科技虛擬性,反思此科技產物早已活在人類的生活中,與人類密切共生的狀態。

武玉玲_部落與祖靈的祝福

部落與祖靈的祝福

武玉玲

2014/2019
複合媒材
尺寸視場地而定


《部落與祖靈的祝福》作品無明顯的排灣圖騰,但藝術家武玉玲在作品中呈現的同心圓意象實則傳遞了族群最核心的思想,將人們相互依存的意象以同心圓比擬,強調彼此連結的重要性。自尋根旅途後,武玉玲將創作的核心回歸部落,祖靈的祝福更是象徵祭儀中的福球,藉以傳達豐收與祝福之意。而部落則是在武玉玲實地走訪部落後,以藝術記錄過去的部落,大量的黑色代表著回歸最初的本質,勇敢面對一切困境。

武玉玲_部落與祖靈的祝福

嗨海「海女」生活

哈拿‧葛琉

2022
複合媒材
尺寸視場地而定


從海洋民族婦女的潮間帶採集活動、苧麻線染色到集體鉤織創作,這是一件仍在持續生長中的有機物件。海女們像往日一樣結伴,頭戴寬大的斗签,一身防曬的長袖衣物,套上防滑的膠鞋:僅僅眼睛烱亮露出,腰閜則縛著網袋、捕魚勾等工具。潮間帶的阿美族傳統採集,至今仍是部落婦女和海岸對話的平台,捕獲的有海兔、海參、海珊瑚、夜光螺和附在岩礁的諸多壁螺,有時也能捉到海鰻、螃蟹、章魚等。生態環境如何永續的命題,一直精彩地存在海女代代相傳的採集生活中,食物獵取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是保有互助、分享的生活方式。

峨冷·魯魯安_Gibaili–生命的傳承

Gibaili–生命的傳承

峨冷‧魯魯安

2021
棉繩、尼龍繩、毛線、金屬、石頭
尺寸依場地而定


在魯凱語彙中此語是肯定完成,既是已以形成的我,無論意指生命,智慧,及各種能力的俱備表示被賦予、視作珍寶、上天的禮物、長輩對子孫的疼愛呵護、對親密的人的疼愛透過gibaili的語詞連結生命的傳承而上天的給予,透過魯凱文化內涵表達對生命的厚禮。這是一個關於母親、兒女、孫女的一個故事透過生命的洗禮。親眼所見新生命的誕生,回望生命的由來,體會生命帶給人類的喜怒哀樂的總總生命經驗,回想起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成長的速度快到與過度的期待與疼惜,致使錯過了許多親情的交集。思考到女性自幼成長至婚姻及生命狀態的改變。

垂墜的線條由魯凱傳統服飾的概念而來、也象徵傳遞母子之間連結的臍帶,在成長過程中庇佑著後代的生命;作品中編織的線條與物件,透過女性的雙手,表達母親對孩子疼惜與愛護。鐵件的打造與鏽蝕的過程,如同花開花謝的始末。水滴狀的裝置,如同母親的子宮,孕育、滋養新生命、賦予愛與能量,也象徵展新生命開啟與世界探索的起源。

徐洵蔚_夢翔

夢翔

徐洵蔚

2004/2022
複合媒材
尺寸視場地而定


以望之堅實,質實脆弱且薄冷的鋁箔媒材,為後工業社會生活種種現象之隱喻。鋁箔此「工業膜」彷彿一另類的母體子宮,不斷包裹、繁製、衍生的張力,試圖撩撥生活中熟悉的意象,生存下無常的不安,生命裡絕然的慾望;被包裹的畸零體,從主體的死亡、再生,從自我覺解生活世界中取樣、思索、反芻。鋁箔掩蓋、包覆的有形世界,消溺沉澱原有面貌,轉換潛入一個再塑另置的再現世界;在模擬的真實與真實的模擬之間重建,以尋覓境外的想像空間。鋁箔著墨帶著皺痕,包裹著女性的內衣,呈現柔性的造型,卻有堅硬的意象,剛柔並濟的存在著,延長的下部裙擺,彷如綿延的奮鬥歷程,高掛在空中,展現對追求夢想的昂翔意志和生命力。

2022新化計畫-張美陵,畫冊排版圖示

你們家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到美術館展覽—臺東新化計畫

張美陵

2022
複合媒材
尺⼨依空間⽽定


以田調作為方法,藝術家張美陵拜訪臺東新化村的居民,請教他們家裏有什麼特別東西想要拿到美術館展覽?新化村的居民是排灣族,當今人又外流嚴重,小學校裡只有12名小學生。居民經常回答的話就是:「家裏沒有什麼東西。二戰後大多貧窮,如果有什麼值錢的,早就賣掉了換錢過日子,現實生活比什麼還重要。」「臺東新化計畫」把許多不起眼的生活物件、老照片、和家族有關的細碎物品,拼湊展示排灣族居民的日常以及宗教文物,反映了時代社會變遷的部落歷史文化與家族記憶。

逗小花_女妖森林

女妖森林

逗小花

2020
動態影像
23min 49s


「女妖森林」係以女性主體的內在動能與視野,透過視覺實踐的觸發,啟動一則則傳說式的文學想像,並且,再次啟程。將文字動能轉換、擴充成為新的視覺經驗。
影片中,作者加入說書人的角色,透過聲音的傳遞訴說,將文字立體化、劇場化。為視覺、文學與表演的整合之作。
平面繪畫長出文字的詩作與故事,成就「女妖森林」的編輯出版;繪畫與人體共舞,構成了攝影作品;進而,「女妖森林」的文字故事,又反芻成為動態影音。就像代代相傳,疊加與再生,變異與延展,相空間長長的軌跡,在想像的土地上蔓延至今。

陳依純_罔市的往事

罔市的往事

陳依純

2018
動態影像
10min 43s


藝術家陳依純在 Google Map 上試圖尋找罔市的家鄉附近的風景,也許哪些是她曾經走過的路?也在網路上找尋相關的古老照片,那些符合罔市曾經口述她的生活片刻和衣著品味,尤其那些在日據時代裡,罔市還居住在權貴家族中的記憶影像。維基百科上有著罔市年輕時家族中的記載和許多家人的歷史資料,也藉由罔市生前的喃喃自語的口述自白,那些是她模糊的記憶,陳依純重新詮釋試圖從網路上家族的照片線索,模擬她年輕時的樣貌和生活的日常。這些可能都是錯誤的風景,荒謬的家族合成的人物特徵,錯置的衣著搭配,罔市模糊的記憶,死無對證下,這些一連串似乎是對,也似乎是錯的拼貼成為一種說不出口的荒唐,也在在成為了罔市一生的遺憾。直到她死後多年,陳依純藉由網路找到罔市生前常常掛念的名字,那是能協助幫忙她找到家人的關鍵,當然維基百科也說明了這些名人也早已不在人世,而其後人家族世代的顯赫身份位階後,決定只能懦弱的選擇放棄真實,這個位高權重的家族,拋棄一個女子的故事,而影像中說這如同謊言的真實人生。

陳珠櫻_畫非畫

畫非畫

陳珠櫻

2019
3D即時互動影像
10min 43s
技術合作: Jean-Claude Hoyami


陳珠櫻從過去自動性繪畫素描的經驗,到開發具有自主性的人工生命藝術互動作品,藝術家企圖回到創作的本能與生命的原始動源。這件作品的互動性落實於觀眾的好奇心和參與行動,藉由參與者「軀體的自發性」,拓展自動性繪畫的想像空間。觀眾進入「互動區」,可自由的去發覺、探索他們的肢體與空間、與浮現的畫面之間的關係;進而沉浸在一個縹緲的、不斷組合的擴增性繪畫場域中。觀眾的千姿百態納入人工生命演算系統中,進行有機的連結,產生一種自然生殖/繁衍/消滅的影像生成,彷彿「來如春夢、去似朝雲」!

陳香伶_痕跡

痕跡

陳香伶

2005
油彩、亞麻布
80 x 80 cm


藝術家陳香伶的創作多是挪借古物刺繡為創作載體,原本以為僅是對古老物件和繡物的癡迷而已,逐漸積累作品之後,在筆繪細描之間,她覺察到這些古代女性奉獻畢生心力成就的美麗織繡竟與自身的生命軌跡如此相似,華麗的刺繡卻隱微著淡淡的哀愁,彷彿化身古代繡女以畫筆代替針黹游移在布幔之間,繡縫出生命的悲喜也觀照了自我。

陳香伶_痕跡

輪迴

陳香伶

2017
油彩、亞麻布
72.5 x 100 cm


藝術家陳香伶的創作多是挪借古物刺繡為創作載體,原本以為僅是對古老物件和繡物的癡迷而已,逐漸積累作品之後,在筆繪細描之間,她覺察到這些古代女性奉獻畢生心力成就的美麗織繡竟與自身的生命軌跡如此相似,華麗的刺繡卻隱微著淡淡的哀愁,彷彿化身古代繡女以畫筆代替針黹游移在布幔之間,繡縫出生命的悲喜也觀照了自我。

曾鈺涓_對話-夏娃與亞當

對話-夏娃與亞當

曾鈺涓

2022
電腦衍生影像
150 x 180 cm | 4組


在亞當與夏娃的創世紀故事中,夏娃是亞當的一根肋骨所創造,夏娃因“墜落”而在蛇的誘惑下,摘下偷嘗了禁果誘惑亞當,並被逐出伊甸園。琳達‧諾克琳(Linda Nochlin)(2004)在「失落與尋回:再論墮落女性的形象」一文中,提出在藝術史中“墜落”(Falling)一詞的荒謬性,意指女性未能承擔家庭責任,不符合道德的失德角色。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亞當夏娃日記》以日記型式,討論男人與女人的關係的思考。《對話-夏娃與亞當》是數位肖像系列中的一部,程式自動於Flickr搜尋Eve與Adam的照片,並以臉部辨識系統抓取出相片中的臉部,構成一組無法辨識、模糊不清的肖像,討論姓名、角色與符號的關係。伊甸園中的夏娃與亞當,是以文本建構的形象,並在文化與藝術中成為主角;人們透過取名為夏娃與亞當,成為僅是具有符號的個體,卻又在網路訊號重組中,成為模糊肖像。作品將重構過去與現在,真實與虛擬的夏娃與亞當,一起成為在場又不在場的他者。透過閱讀與重組馬克吐溫的《亞當夏娃日記》,以夏娃與亞當的對話,思考社會價值體系中的性別制約與訊息誤謬。

馮孝英_嬉戲在天堂

嬉戲在天堂

馮孝英

2016
油彩畫布
130 x 97 cm


過去三十多年,曾旅居歐亞美非十數國,旅居各國期間,各地的文化風土、人文思想帶來其藝術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在頻繁搬遷中,努力尋覓人人心中那畝純真的心田,試著以藝與美種下人間美麗的種子。作品呈現著對天地與人間的豐沛情感,近年以奇幻藝境溫暖因疫情受創的人心,作品充斥新人文思維。

蔡淑惠_花團錦簇

花團錦簇

蔡淑惠

2021-2022
手工刺繍、美國棉織布、法國DMC棉線、壓克力裱框
61 x 244 x 11 cm


4件一組,黃,藍,紅,綠。皆從中心出發,如自然界花朵一般綻放。以歐式cast on stitch立體刺繡,不斷環繞的小圓圈,組構成一曼陀羅。層層疊疊如女性,柔軟、溫暖的生命符碼,也是「壇」、「聖圓」、「中心」,宇宙最初的體貌。

蘇慧盈_永恆輪迴 01

永恆輪迴系列(三件一組)

蔡慧盈

2018
紙板凹凸併用、樹皮混苧麻紙
66 x 66 cm|版數:8

蘇慧盈_永恆輪迴 02

永恆輪迴系列(三件一組)

蔡慧盈

2018
紙板凹凸併用、樹皮混苧麻紙
66 x 66 cm|版數:8

蘇慧盈_永恆輪迴 03

永恆輪迴系列(三件一組)

蔡慧盈

2018
紙板凹凸併用、樹皮混苧麻紙
66 x 66 cm|版數:8

魯碧‧司瓦那_《花露初》絮

《花露初》絮

魯碧‧司瓦那

2022
複合媒材
尺寸視場地而定


《花露初》絮(Falucu,阿美族語,意為心)的創作概念,強調內在靈魂的「隨心之流,心之所是」,以心的旅程為起點,放縱靈光於大海山林間,邂逅謬思於花草樹叢下,魯碧擷取自然素材,在放空的情境下,從心組構當代藝術脈絡的亭台樓閣,一味嚮往野放之地的日月星辰,以樹藤、花瓣、漂流木、樹酯、毛線、深海的藍相互交錯、堆疊、行進,讓彼此在深邃的寧靜中遇見,招惹出最大膽的夢。

蕭麗虹_白雲與烏雲之間

白雲與烏雲之間

蕭麗虹

1994
苗栗土,1240℃還原燻燒
尺寸視場地而定


藝術家蕭麗虹常在創作中融入自己對於社會、環境的關懷。報紙則是其中一種她常用的創作媒材,代表人間與社會。她關心時事,用擅長的雲片把報紙上的新聞直接黏貼在作品上,看待人間不平之事如烏雲一般罩頂。白雲與烏雲的強烈對比,是她想用自己真切的心,顯現出對世界的關懷之意。

賴純純_跳舞的鹿

跳舞的鹿

賴純純

2022
鋼鐵雕塑
285 x 260 x 345 cm


傳說16世紀葡萄牙人航海時,發現臺灣時上面有群梅花鹿自由奔跑,便說出:“Ilha formosa!”(美麗之島!)(“Beautiful Island!”)。作品以此為名來形容自由美麗的臺灣。

謝鴻均_記憶的縐褶 I之空間對話

記憶的縐褶 I之空間對話

謝鴻均

2022
紙、環氧樹脂、線、Led、壓克力燈箱
尺寸視場地而定


速寫與草圖是藝術家謝鴻均的日常,長期累積了大量的圖像,一本又一本,一疊又一疊,量太大了,它們總是暗無天日地存在本子蓋上之後的空間,以及畫室角落無所不在的遺忘或存在。藝術家謝鴻均曾在2015年個展時,在上牆的作品下方,揉了幾張與作品相關的速寫與草圖輸出,當時的它們似乎是在呼喚著:「本尊在此!本尊在此!」於是她帶它們出走,與上牆作品平起坐,也與潔淨的白立方體環境展開了對話。

我們/WOMEN的邊界敘事

連綿 ‧ 流動 ‧ 聚合

2022.06.25 – 09.04
9:00-17:00 (週一休館)

臺東美術館
950台東縣台東市浙江路350號

策展人|張惠蘭、李韻儀

開幕茶會:2022.06.25 (六)|13:30

臺灣女性藝術的發展,整體而言自1980年之後,女性自主意識漸漸甦醒,在藝術與自覺的轉換下逐步發展至新的階段,其中並不乏女性自覺與姐妹情誼的集結展出,但仍要到1990年代中期之後,臺灣的女性藝術展覽才開始以較具議題性的策展方式進行。在全球歷經兩年遭受Covid-19病毒襲擊肆虐而劇烈轉變之後,以臺東美術館為主要基地,策畫臺灣女性藝術創作特展,擾動刻版的女性形象與呈現真實面貌的創作議題,使當代女性藝術浮現於觀者可討論之處,同時連結藝術史中女性意識、運動與尚未被關注書寫的東部女性藝術實踐等帶來的交互啟發進而擴展,讓仍處邊緣、再邊緣的發聲位置產生得以流動的藝術能量~

「住在邊界上,就意味著人會一直踩在定位(positioning)和去定位(depositioning)中間的那條線上。間歇(intervals)的本質是脆弱的,但它卻是人成長茁壯的所在。活在間歇地帶的人,既是調停者,亦是創造者,足跡跨越各個文化,卻又必須能參與在地的慣習(habitus,所謂慣習亦指集體的實踐與作為,能把一群人的習慣和居住環境銜接起來)…在產生意義的過程中,我們若能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又不戀棧核心,霸佔不放,如此一來,方能有效行動。」――鄭明河

生活在美國的越南裔女性研究學者鄭明河,(亦是電影導演、視覺藝術家、作家、作曲家和文化評論者等多重跨界身份),長年關注在流動中的文化混雜與認同位移現象,對這個人人都是土地的、文化的離散者的當代世界提出如上的觀察。

在女藝會於臺灣西岸成立的千禧年,同時也是東岸許多原住民藝文工作者離開都市返回部落、原生於都市的藝文工作者卻在人生的重要轉捩點遷徙到東岸的開始。綿長的花東海岸陸續接納了這許多不約而同回返、遷移而來的創作者,長達20餘年的擾動、交流和共生,也逐漸孕育出獨特的生猛與野性力量,其中尤其是女性創作者,更是臺灣東部當代藝術發展最重要的催動者,相較於主流都會藝術圈,在東岸女性創作者活出更為從容而豐沛的創作生命。2000年移居的臺東都蘭的藝術家逗小花,在2003年發起成立「日昇之屋~女妖在說畫藝廊」時,即提出:

日昇之屋—太陽在阿美族部落傳說中,
象徵母親、女性之光耀大地。

「日昇之屋」位於東海岸的都蘭部落,
為阿美族聚落之地。

女妖—來自心靈直覺,象徵創造的火燄,
是被喚醒的女性意識

閱讀女人,請用不一樣的的眼睛!

這段說明女妖藝廊命名之涵義的文字中已點出藝術工作者作為停駐在地的參與者,即是跟隨自身母體文化與在地文化環境之間交會的邊界,在花東最主要的在地族群阿美族文化中,有別於我們慣習的漢民族中華文化,女性/母親是太陽,是生命的光與起源,而男人/父親是月亮。一般人依循早期人類學者的研究分類,認為臺灣原住民中阿美族是「母系社會」,事實上「母系」這個從漢族父權文化創造出來的詞彙並不能適切說明阿美族的性別社會核心概念。

晚近臺灣人類學者羅素梅透過對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的研究,觀察到過去阿美族社會中,「女性被賦予在農耕祭儀上『連接與土地的關係』,負責一切植物生長的豐碩,男性則是『外』於農耕活動,專職在狩獵與漁獲上,此二類活動空間上的『外』(山與海),具有包圍與包含的意義。阿美族男性除了在空間上相對於女性與土地固定的聯繫,他們在時間上同時也具有流動性與轉動週期的特質。阿美族社會中,以女性負責延續家內成員與土地關係的建立,男性則負責祖先祭祀,並以『週期性流動』帶動一家的生產與繁衍的性別分工意義。」因此在阿美族文化中,兩性的關係與社會意義並非建立在對立與凌駕的概念,而是「分工」與「互補性」的概念上,「『性別區辨』與『共同建構年度週期』的觀念,普遍地存在於每一個阿美族社會。在這個基礎上建構了該社會對於人的生命觀、家的觀念以及祖先的觀念,也表現出阿美人的宇宙觀。」以此才能稍稍領略為什麼花東阿美族世界的女性無論在何種處境中都能展露出從容、優雅和奔放的氣勢,以及如海洋與大地母親般對異文化與他者既堅定又寬厚的包容、吸納,宛如強壯溫暖的子宮和流動的羊水,對於臺灣東岸成為當代多元文化交會、串流與共生出這個島嶼上無比鮮猛而難以定義的文化生命力,無疑是最重要的沃土,也是正遭逢天災人禍、既有秩序解構混亂中的世界最需要的療癒力量。

因此在此時此刻,我們在臺灣的東岸匯聚臺灣與世界的女性藝術力量,由不同的向度觀看現當代女性藝術家各自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到創作;嘗試從策展取樣的展出者中抽取出臺灣當代女性創作中邊界對話與延展的當代脈絡,也藉此展覽與座談會的舉辦初步爬梳在地女性藝術養成與發展的基礎研究,並提供觀眾一個思考自身及與他者、社會相互關係的媒介,除了將女性「酵母菌」般的作用再進一步地引申到人與人之間,空間與空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平等的連結、分享,並不斷地增生新能量、新伙伴的過程。

《連綿•流動•聚合》命題上具有多重的語義,藉由動詞串組而來的展題概念,一方面隱喻自既存事物中醞釀出新事物,同時也有相互串連到延展、進化、成長的意涵。

參展藝術家

伊布 Ebu Istanda(孫瑞玉,布農族)、王怡美、汪曉青、林介文、林戎依、何佳真、洪麗芬、Maigo Sugano、張恩滿、Tiffany Singh、張瑞頻、張惠蘭、張秀琴、黃蘭雅、曾琬婷、饒愛琴

策展人

張惠蘭、李韻儀

伊布 Ebu Istanda_跨文化

跨文化

伊布 Ebu Istanda

2020
油彩畫布
100 x 150 cm


父親(Dama)是布農族郡社群的伊斯坦大家族,母親(Gina)是鄒族杜氏,布農族與鄒族混血的我,從小就在文化融合的熏染環境下成長,再加上受到中國教育的影響。使得我對於文化差異與衝突,風俗習慣有更充分的認識和體驗,並以包容的態度去接受與適應。
從人類文化史的演進可以很清楚看到,一個封閉的文化必然會走向衰落直到滅亡,只有文化融合及不斷碰撞和交流才能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從而長盛不衰。團結一致力氣更強大!Together stronger!

伊布 Ebu Istanda_思鄉·思想

思鄉‧思想

伊布 Ebu Istanda

2021
油料、畫布
90 x 65 cm


張凱蓉典藏
生活在倫敦的作者,只有在沐浴時的霧氣蒸騰中,閉上眼彷彿置身中央山脈山林溪流的氣味和繁茂的種植物生態,想起Gina(媽媽)不斷述說的布農族和鄒族古老神話…身體的每一個毛細孔都因此思念而和故鄉的土地、萬物再次緊密連結,宛如新生。

伊布 Ebu Istanda_山地魔力

山地魔力

伊布 Ebu Istanda

2022
油料、畫布
100 x 100 cm


山靈對布農族來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山靈會提供給我們食、衣、住、行甚至保護我們,而我們也會守護山靈的生態系統。山靈與布農族的關係就好比嬰兒與母親的那條臍帶是相連的。但因人類一向以征服大自然為傲,化沙漠為綠洲,化山為平地,濫用大自然能源使得全球氣候暖化。而山靈對人類的呼喚,是要喚醒人類停止對自然的破壞。

王怡美_完美之愛

完美之愛

王怡美

2022
銀鹽相紙沖印、刺繡
27 x 38 cm|2幅


凝視母親懷孕的輪廓線。

運用象徵形式的透視法(perspective of symbolic form)以8秒的數位科技技術瞬間凝結,提出母親懷胎十月之艱辛與呵護新生命之愛的對話。藉由刺繡手法轉喻母者之寰宇性、土地性;映照母者對大地的「完美之愛」。

汪曉青_母親如同創造者

母親如同創造者

汪曉青

2001-2022
黑白照片
81 x 119 cm|共12幅


以自傳體影像寫史的手法和母職創造性的理念,翻轉母親必需犧牲自我的刻版印象並重新定義母職,進而讓藝術家與母親身分從難以並存轉為融合。這組作品運用連環嵌套的攝影手法,層層疊疊、連綿不斷地創作二十多年,於2018年起在網路掀起跨國界的報導與傳播熱潮,美國「紐約客」雜誌認定此作是世界首次「將母職重新塑造為一項宏偉的創作」。

林介文_母親的身體

母親的身體

林介文

2018
手織布,塑膠碗,纏絲線,遺物(旗袍),
各式線材(尼龍線 棉線 金蔥線 )
122 x 138 x 24 cm


種子是生命
而我,是給予生命的容器
種子是孩子
而我,是孩子的母親

母親的身體是給孩子養分的身體,它從充滿熱情與賀爾蒙的鮮紅色轉為暗紅。在不同的文化裡母親已不同的姿態勞動自己的身體,賢慧的女人踩著縫紉機,認真的女人織著布,溫柔的媽媽手裡勾著毛線,為她們的家人勞動着。日復一日母親的身體變成線,變成布。當我們看見這些顏色,甚至聽到縫紉機的聲音時,我們會想起母親,想起她工作時的樣子。對我來說這就是柔軟而強大的力量,深植在文化裡,深植在我們的記憶裡。

林戎依_大地的日記本

大地的日記本

林戎依

2021
構樹皮、石頭、棉線
608 x 283 x 500 cm


日記,是能保存思緒與情感的方式:將樹皮布作為紙張,紋理的變化、顏色的深淺作為文字,在敲擊樹皮的過程中,感受當下的事物,讓身體吸取到的一切回饋到自身的感知,隨著它的律動,敲打出每一區塊的變化,漸漸地知道它該往哪去延伸,讓情感與思緒浮現在樹皮布上,呈現內心狀態,並逐步的釋放療癒,將自身歸零。石頭是採集樹木時與樹靈交換的信物,每顆石頭代表神的意象,也象徵感恩與謙卑;白色石子是土地的養分,供給萬物,給予機會經歷這生命的感觸;365片的樹皮布象徵著過去的365天,從左至右依序為1月至12月,每一排都照著月數排放,像似年曆,一眼回顧便能一目了然,記存於心,讓大地的日記本,透過身體實踐提醒身而為人的渺小,以謙卑尊重方式開啟身體與萬物的空間感受。

何佳真_轉速裡的越境年代

轉速裡的越境年代

何佳真

2017
錄像投影
可依場地大小調整


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是我們創作的養分,而騎乘的轉速與變速也可以為成為一種自我療癒,這個極度自虐的轉速當下,可能一顆小碎石就讓人車分離飛彈而出…而當下只有風呼嘯和自己的喘息聲也伴隨著淚水涕流,這是一次痛快生死與否的拼搏,這個旅程帶來心境的轉折,面對生活中許多顛簸,就像每踩下一步就是一個新的前進,在無數極度疲憊踩踏痛苦之時,堅持只要再跨越一步,就會是一次新的突破,穿越過程中的苦是一種療癒,我從中獲得了自由快樂與重生。

洪麗芬_Sophie Hong 的生活觀察

Sophie Hong 的生活觀察

洪麗芬

2020
錄像
8min 42s


Sophie Hong 的日常就是以好奇心與對事物保有欣賞的心胸去觀察生活周遭,並記錄與聯想。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創作創意的來源。當了解自身資源,清楚性向、掌握專業,表達自己,讓藝術發展於生活之中。

洪麗芬_疊韻

疊韻

洪麗芬

2020
錄像
8min 42s


透過極慢的肢體動態與 Sophie HONG 創作《蠶蛹》系列共舞,像顯以光陰織造的時間概念。本錄像首次於「域承_絲連,Silk Bred studio+」與吳建緯跨界創作展發表,發表日期:2022 年 01 月 05 日 至 01 月 28 日,展出地點:洪麗芬藝文空間。在 2022 年 5 月 7 日至 5 月 15 日「倫敦工藝週」(London Craft Week)期間,也於英國倫敦知名藝文展館 gallery@oxo 展出。

Maiko Sugano_椀

Maiko Sugano

2022
15 x 15 x 15 cm


身体は器。
中に命。
命は暖かいスープ。
スープは食べ物。
食べ物は繋ぐ。
命を繋ぐ。

身體是器皿。器皿裡是生命。生命是暖呼呼的湯。
湯是食物。食物是連結。與生命連結。

張恩滿_馬賽克傳說─能盛興工廠初探

Maiko Sugano

2016
影像
21min 45s


能盛興工廠位於臺南,是一棟荒廢的三層樓長屋,被一群年輕人整理翻修,並成為他們實踐某些理想的基地,並對外開放做多元活動的場所。而空間與人密不可分,或因人而成就的空間是一個接一個的過渡,持續進行的有機狀態航向某個夢土,或許也是藝術家心所嚮往的:烏托邦。
藝術家在能盛興工廠短期進駐的一個月裡,採訪女性成員們談談他們最喜愛的地方,由男性口白談一位虛構人物作影片結構串場;藉由身體實踐力十足的能盛興工廠成員,以及所連結的社群,去探究臺灣近代藝術的脈絡,並對所謂的藝術圈做反身性的思考。

Tiffany Singh - 張瑞頻_紅地毯—走向光明的未來

紅地毯—走向光明的未來

Tiffany Singh & 張瑞頻

2022
複合媒材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日常物品被轉化為一張繁複的截圖,形成一座世俗的、私人的天堂。在這裡,樹木、花朵、人物和女權主義的象徵學孕育了投射的影片,描繪了日常生活的親密性和原住民婦女之間的聯繫。雙頻道投影敘述了藝術作品生命週期的典藏過程,此一行為審視了時間、旅行和母性的概念,並探討了女人面臨的挑戰,以及東方傳統悠久的靈活和力量。這些影片即是平台,通過挑戰社會所接受的女性藝術來重構身份和性別,且審視社會期望,家庭藝術和身為藝術界的權力結構中的少數族群,究竟是如何影響身為女性藝術家的我們的創作方式和內容。作品的基礎,即是通過日常用品以定位婦女解放的論述,是與苗族難民社區和阿美族婦女團體合作完成的。這個核心符號旨在提升女性創作的藝術品的世界觀,並向從母親傳承給女兒這種代代相傳的傳統角色致敬。隨著婦女相互交換她們的技能和專長,裝飾性的針線活成為具有價值的商品。紅色地毯通過拼湊不同時期、國家、文化的婦女製作的纖維藝術品,向這一傳統致敬。

張惠蘭_牆語系列

牆語系列

張惠蘭

2022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文本來自希臘神話中四季的由來,受不了石榴種籽美麗色澤與香甜的誘惑,而不顧禁忌將冥界食物吃了的Persephone,從此每四個月與掠奪她的冥王Hades留在冥界成為冥后;當她便從黑暗的世界中歸來陪伴她的穀物女神母親Demeter,一如種子在春天從泥土中甦醒生長,她的母親也因此展開了歡顏,使萬物復甦再生。
這則神話給予惠蘭發展出系列聯繫了女性私密與自然象徵關係的靈感,並且在系列的裝置作品中抽芽生長,作品藉著媒材間的相互影響,過程中事物們互相滲透,藉由象徵和隱喻與時間對話,以隱喻性的材質與空間探討自然與人為,本質上顯出更多的多晶型態與游移的變化,作品的狀態隨著時間而改變正如同生命與死亡的消長。

張秀琴_撫餵

撫餵

張秀琴

2020
複合媒材
91 x 116 cm


近十年開啟了布的藝術,以布為創作媒材,混合油彩作為主要的工具。因為布不能如油彩可任意潑灑,便以拼貼 (Collage)相連接,來引發「形體的連鎖反應」,牽動意識層,便有了聯想;就如同抽象藝術的創作般,一波連著一波,發現空間,開拓空間。我開拓出來的空間,是以人的形體組合為主,他們不期然得相遇,不明所以得連接在一起;有時重壘,有時相對無言,有時熱情擁吻、愛撫,有時離散缺了一條腿,突然從十萬八千里外一塊布的邊線上出現了兩隻腳,而有了「形斷意連」的效應。也就是這個效應,產生了無盡的想像,拓展出空間之美!

張秀琴_陪伴

陪伴

張秀琴

2021
複合媒材
86 x 107 cm


近十年開啟了布的藝術,以布為創作媒材,混合油彩作為主要的工具。因為布不能如油彩可任意潑灑,便以拼貼 (Collage)相連接,來引發「形體的連鎖反應」,牽動意識層,便有了聯想;就如同抽象藝術的創作般,一波連著一波,發現空間,開拓空間。我開拓出來的空間,是以人的形體組合為主,他們不期然得相遇,不明所以得連接在一起;有時重壘,有時相對無言,有時熱情擁吻、愛撫,有時離散缺了一條腿,突然從十萬八千里外一塊布的邊線上出現了兩隻腳,而有了「形斷意連」的效應。也就是這個效應,產生了無盡的想像,拓展出空間之美!

黃蘭雅_林場風清

林場風清

黃蘭雅

2021
壓克力珠、熱塑性樹脂、顏料、廢棄木、鐵製底座
240 x 240 x 240 cm


作品源自於兒時逛植物園的經驗,將林間透射出的陽光、以及微風吹拂經過葉片傳遞至身體的綠意,其所賦予心靈的寧靜祥和,轉化為對人與自然間平衡的關注,成為她藝術創作的靈光。藝術家將蒐集來的廢棄材質回收後再造,透過添加熱塑性樹脂及各種不同媒材,試圖為廢棄木再造出新的形體,再賦予其新的存續方式。對黃蘭雅而言,作品的核心來自所選廢棄木材的獨特價值與個性,在此基礎之上堆疊以人的勞動加工,被包覆住的真實生命自此有了新的週期。「林場風清」是藝術家自身的記憶,也是她對如何與自然共存此題所尋找答案的方式。

曾琬婷_海平面下II~臺灣起源說

海平面下II~臺灣起源說

曾琬婷

2015
壓克力、樹酯、自然素材
200 x 500 cm|視空間而定


植物與海洋之間的關係密切,地球上的植物演化亦是由4、5億年前從單細胞綠藻離開海洋到陸地進化成苔蘚而來。作者意欲從植物的角度尋找臺灣的海洋傳說。海洋承載與漂流物種的遷徙,不論是掉落的種子經由洋流散播的海飄植物,或是透過人類運送….植物都經過海洋不斷遷徒中生生不息。最近由臺大森林系的學者研究更提出「臺灣是南島語族起源地」的假設。在臺灣隨處可見、平凡的「構樹」,其遺傳密碼讓南島語系民族祖居台灣的輪廓變得清晰,是拼出南島語系遷徙全貌最重要的一塊拼圖。而構樹便是在南島語系國家中「共生物種(commensal species)」之一。明確指出這些構樹原產於臺灣。

以南島文化藝術之海洋性思維,探討南島族群島嶼與島嶼之間遷徙的脈動關聯課題,以親近土地的方式,重新的詮釋海洋生命的另一種體驗。

曾琬婷_海平面下II~特洛亞諾古抄本

海平面下II~特洛亞諾古抄本

曾琬婷

2014
壓克力、樹酯、自然素材
20 x 25 cm|12件/組


人們對消失文明的探索,總是如此虛幻又真實的存在。探索是扭曲的、是片斷、是拚湊的一種想像……根據專門蒐集古代瑪雅傳說的「特洛亞諾古抄本」記載亞特蘭提斯的傳說與故事,在南島尋根的海洋民族有什麼樣的跳島遷徙的遠古傳說,在一頁頁的島嶼切片帶來謎樣的想像。

饒愛琴_不得不再見

不得不再見

饒愛琴

2012
油彩、畫布
69 x 114 x 4 cm


凝視母親懷孕的輪廓線。

作為一位善於在直覺與記憶之海中泅泳的創作者,饒愛琴的油畫創作,時常是一種自然流露的內在滿溢狀態。〈不得不再見〉埋藏了藝術家對於死亡與逝去的無限感傷。畫面中重復出現的白色細小人體,猶如藝術家在創作狀態中的意識端點,獨自行走在如破悴迷宮中的幽暗小徑上。因直覺性的潑灑塗抹而給人酣暢淋漓之感的筆觸痕跡,層層堆疊出一片霧中風景。在高度直覺性的色彩配置中,一時之間彷彿流離失所的顏料,最終總能匯聚成一種具有時間與空間深度的内在場域,波光瀲豔,如精神倒影。(文字撰述:黃瀞瑩)

饒愛琴_雨淚

雨淚

饒愛琴

龍潭家鄉紅土、棉布、棉線、壓克力顏料


雨滴 滴在畫布上
是大地的滋潤 也是我的
我的眼淚 淚滴在無所不在
無所不是情感的風景
那一滴滴雨淚 滴在我身上
身心滿滿的滋潤 像一片海
一片海也需要 一滴滴的雨淚
濃與淡 就這麼融化了

我們/WOMEN的島嶼之歌

2022.06.25 – 08.08
8:30-17:00(週二休館)

生活工坊展區
2022.06.25 – 09.12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950台東縣台東市大同路254號

策展人 | 吳淑倫、王昱心

開幕茶會:2022.06.25 (六)|10:00

我們揮灑的汗水及流下的淚水皆為鹽水,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海洋確實存在我們的血液之中 ――特蕾西亞•泰伊瓦

海中

漂浮著一座座孤單而獨立的島嶼

每座島嶼是許多美麗生命的故事綜合體

島與島以海洋為血液連結並相辱以沫

每個女人都是一座島嶼

我們正一同唱著屬於我們的島嶼之歌

Woman的島嶼之歌展將以女性對透過身體與日常生活中,對其生命故事的敘事與觀察所展現的生命圖譜為架構,企圖將生命史透過藝術作品的不同面向來呈現;每個女性的故事都猶如一座島,島島相連結成了一座座的女島,當我們重新從每個島嶼的生命史脈絡,來構築每個島嶼的定位時,就提供了一個女性透過身體與生活狀態中的觀點所構築的生命之島呈現在流動的歷史舞台上,不論是性別與各種場域權力之間呈現的樣貌與變化,或是權力為了合理化既有的制度結構,在家庭、社會,國家各種場域所建構並維持得性別不平等,而這種不平等狀態,也往往與階層、族群、世代、文化等重要因素層疊與交錯構成一個共構的整體,千百年來的女性在書寫自身故事中也可見其中。

2019年之後全球籠罩在Covid-19病毒蔓延擴散的疫情時代下至今,全球的人口、經濟、旅遊、人權等結構產生劇烈的變化,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與恣意妄為,造成的反噬與付出的慘痛代價,讓人類無法再自由的來去,當大家都必須隔離在家中,時時面對著下一坡的未知,這樣的狀態對於女性的角色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在兼顧家庭、工作、伴侶、生活、一團亂的世界境況的同時,我們這一座座的女島又如何面對這大環境劇烈變化下自身的處境與狀態,以及身為女性不論在角色上或者自我認同上看見己身呈現樣貌所書寫的女島故事,島島相連相辱以沫這些種種將透過藝術作品呈現,一首屬於我們/Woman的島嶼之歌。

參展藝術家

王玉琴、宋少奐、吳垂娟、吳瓊媛 Camille(嘎米-法文名)、余紫詠、林秋芳、唐幼玲、徐嘒壎、張彩杏、張于敏、鍾穗蘭

生活工坊展區:明蓮花 Marina Burana ✕ 米麻岸工作室、法芙魯安.恩萊勇 Vavulengan Lanyun (鄧雪貞)✕ 島人藝術空間 Islander Art Force、簡吟如 ✕ 卡塔文化工作室

策展人

吳淑倫、王昱心

王玉琴_棉之花

棉之花

王玉琴

2020
環氧樹旨、乾燥花、不織布
21 x 31 cm


每年5月28日是世界月經衛生日,女人們妳還記得初經來的心情嗎?

女人一生中要使用很多衛生棉久而久之這也是經濟負擔,民進黨立委吳思瑤、李麗芬在109年10月14日舉辦「不要向陰道課稅!女性生理用品免稅政策沙龍」記者會,指出獲財政部同意,將已經納入的女性生理用品貨物稅的稅款「專款專用」,將回饋女性。

你有聽過月經貧窮嗎?在非洲國家例如:坦尚尼亞因為環境及物質和經濟缺乏她們也買不起衛生棉,2020年11月24日英國蘇格蘭正式通過了全球首創的〈生理期用品免費供應蘇格蘭法〉。從小學至大學,蘇格蘭的各級教育機構與公家機關建築物,都必須供應「免費且足夠」的衛生棉、棉條與月亮杯…等生理期用品。

宋少奐_芬多精

芬多精

宋少奐

2020
油畫
72.5 x 91 cm


希望用畫筆,演奏森林的交響曲;每每走入野外,小草、野花都面帶微笑,也許迎接我的陪伴,感恩自然界的「芬多精」。珍惜人與人、人與地球的關係。

吳垂娟_土地上的旅人

土地上的旅人

吳垂娟

2020
全麻/油彩
116.5 x 91 cm


某一刻與主觀的舊感知,不容易釐清地域真實的存在變化。但色彩的呈現具有心理侵蝕性,它可以燎原出生命的厚重感與重建擴張的疆土領域;它呈現的起伏角度,存在觀照不到的空間與死角,才能有想像餘地以及對辯真相的張力。

吳瓊媛_春意鬧年

春意鬧年

吳瓊媛

2019
複合媒材
65 x 90 cm


春天 黏貼著寒夜
天邊的盡頭
懷擁著一縷曙色
人們 品味著年
聽著
春的鼾聲…..

春日迎來了百花齊綻,暖心暖胃之春之氛圍,在春日裡的典雅情愫鋪陳,花牆、小貓、小狗、鳥兒齊享暖流,暖色調的暈染讓廳間也顯得美好舒心。

余紫詠_絮語一

絮語一

余紫詠

2017
紙本設色
65 x 38 cm


芭蕉湖畔紅瓦,絮絮情愫湧動。

余紫詠_絮語二

絮語二

余紫詠

2017
紙本設色
65 x 43 cm


芭蕉湖畔紅瓦,絮絮情愫湧動。

林秋芳_大女人

大女人

林秋芳

2008
宣紙
69 x 138 cm


表達女性在現代社會兩性平權的議題,父權思想依舊在傳統鄉村根深蒂固!創作者作為女性深處當代社會如何展現更強大的生命個體,隱喻不受傳統價值觀的束縛,勇敢表達的重要!

林秋芳_大女人

女人山水

林秋芳

2009
宣紙
69 x 138 cm


女性為人類繼起生命的最主要載體!女性生養下一代,成就家庭而組構成一個社會的基礎。此作,呈現傳統的女性受到傳統價值的影響又身處於當代社會開放的價值觀,不斷的內在衝擊及自我擠壓,又企圖衝撞突破現況的狀態而產生內外拉鋸的作品張力。

林秋芳_漂流的故鄉

漂流的故鄉

林秋芳

2010
宣紙
69 x 138 cm


這件作品在表達女性身體的移動因為求學、婚姻、因為需要城市的工作而不斷遷徙,只能把他鄉變故鄉的無奈,創作者在2009年又因為故鄉農場改建而返回出生地定居,所產生的創作動機。所賦新詩亦呼應作者離開原生地的離散的心境。

唐幼玲_女媧補天

女媧補天

唐幼玲

2010
宣紙
69 x 138 cm


自作詩七言絕句 女媧補天
以隸書(補天)兩個大字作為醒目的標題,
女媧煉石補蒼天,教化人倫獨占先。
萬古精神同讚美,笙簧禮樂詠綿延。
女性至今依然延續女媧之悲天憫人,為家庭社會負重任。
行草書表現抒懷,女性之母愛帶給世人無限的溫情與希望!

徐嘒壎_尚未繁殖完成的千鳥格

尚未繁殖完成的千鳥格

徐嘒壎

2022
壓克力、畫布
53 x 45 cm


一種維持在動態之中的碎片序列,或許是重複性的漸變體,也或許是單體在不同時刻的姿態,難以定義的邊界和虛實關係,逐漸交織成一片尚未組織完成的紋理。

張彩杏_一望無垠

一望無垠

張彩杏

2018
水墨紙本設色
70 x 70 cm


繪畫是造型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運用線條、色彩創構出的多元藝術語言,通過造型、構圖、技法、設色等在平面空間上所呈現的視覺形象;結合傳統繪畫應有的藝術效果及筆墨技法的表現。

張于敏_塔羅印象

塔羅印象

張于敏

2021
水彩
80 X 60 cm


將塔羅牌的神秘、華麗氣息,以獨特的設計手法融合演譯,構成相當奪人眼目之圖像表現。由中心之神秘象徵圖案向外逐漸擴展,似如漩渦狀之排列,表現出塔羅獨特之元素與意象。

張于敏_凝眸

凝眸

張于敏

2020
水彩
56 x 76 cm


低頭凝眸,若有所思。
Look down and think.

鍾穗蘭_眾

鍾穗蘭

2015
油彩
50F


無頭的軀體彷若被摧殘至失去主宰意志的生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無所適從地只能倚靠著人性本能彼此挨著;世界何其大、心何處去?竟無有一方可容安身立命的卑微祈求。

遍地開花

2022.06.25 – 09.04

臺東境內十四個藝文空間

策展人 | 吳淑倫、王昱心

參展藝術家

王富娘 東管處海洋藝廊、王⼼佑 力卡珈琲、王昱心 成功老屋x眺港咖啡、李瑋 月光海咖啡屋、吳瓊華 伊塔原旅、吳絲絨 Kituru、吳淑倫 拉勞蘭小米工坊 & 鐵花村音樂聚落•慢市集、林麗華 卡塔文化工作室、周貞君 路得行旅 台東館、侯曉雯 芙瀨實驗廚房、陳佩君 東管處海洋藝廊、陳靜智 月光海咖啡屋、陳秋瑾 走走池上、張裴舫 東管處海洋藝廊、莊彩琴 路得行旅 台東館、許家蓁 東管處海洋藝廊、黃楷馨 東管處海洋藝廊、曾玉冰 趣淘漫旅–台東、蔡慧盈 東管處海洋藝廊、羅祤絹 好的擺手創藝術小店

策展人

吳淑倫、王昱心

王富娘_光之律動

光之律動

王富娘

2021
壓克力顏料/麻布
162 x 97 cm
東管處海洋藝廊


生命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能量,正能量可以放散光芒,負能量則呈現黑暗。在生命的長河中,我們都會有得意或失意,快樂或悲傷;而不論何種遭遇,我們都應該把它轉化為正向的人生態度,內化成更多的正能量,揮灑出精彩的人生。

王⼼佑_地球旅人

地球旅⼈

王⼼佑

2021
墨、壓克⼒、油性漆
70 x 70 cm
力卡珈琲


喜愛以[墨的動作]來呼應⼼的流轉,⽤東⽅潑墨、噴灑、滴流、拓印等筆墨的動作姿態,結合壓克⼒或油性顏料的厚度,呈現當代多元融合的⼼之地景。[舞⼊未知]連結⽣命⽕焰,創造屬於⾃⼰ 的真實。

王⼼佑_心裡住了一隻座頭鯨

⼼裡住了⼀隻座頭鯨

王⼼佑

2022
壓克⼒、⼈造⽔晶
40 x 40 cm
力卡珈琲


喜愛以[墨的動作]來呼應⼼的流轉,⽤東⽅潑墨、噴灑、滴流、拓印等筆墨的動作姿態,結合壓克⼒或油性顏料的厚度,呈現當代多元融合的⼼之地景。[舞⼊未知]連結⽣命⽕焰,創造屬於⾃⼰ 的真實。

王昱心_神秘數字5

神秘數字5

王昱心

2021
黑色瓷土
170 x 45 x 27 cm(共5件)
成功老屋x眺港咖啡

王昱心_旋轉

旋轉

王昱心

2021
陶土
213 x 60 x 20 cm(共6件)
成功老屋x眺港咖啡

李瑋_永恆星曲1

永恆星曲 1

李瑋

2021
複合媒材
115 x 77 cm
月光海咖啡屋


這次的創作理念是以缐條和色塊渲染為主將思緒停留在時間,與空間中,永遠持續⋯⋯

以大自然為發想
將作品轉為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點,線面,色彩自由的遊走在平面空間維度中
⋯⋯

李瑋_永恆星曲2

永恆星曲 1

李瑋

2021
複合媒材
114 x 90 cm
月光海咖啡屋


展現無窮的瞬間,宇宙的人我關係⋯⋯
虛實與想像交流其中

利用不同的媒材
導入當代的意念,思維

成為個人特有的表現手法⋯⋯
與心靈契合所呈現的自由自在的創作靈感,生生不息的剎那永恆的瞬間~

吳瓊華_檳榔西施系列--追夢-2

檳榔西施系列--追夢-2

吳瓊華

2020
木製的結構板、接著劑、有色膠彩、亮片、珠寶、壓克力彩
75 x 75 x 136 cm
伊塔原旅


童年曾在河中嬉戲,在流水放逐悉心摺疊的小紙船和花瓣,小女孩像小虎隊(The Little Tigers)(註1)的《紅蜻蜓》(Red Dragonfly)一起追逐風。爾後,命運鑄成暫停的段落,為家計為環境在檳榔棧道成為被噤聲的社會邊緣人- 檳榔西施,賣檳榔為業績爭美麗,青春不復返。
創作者試圖將河流戲水、摺紙船、花瓣和白馬王子的童話故事以及檳榔西施之間差異的相對性,探究女性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與西施文化的自主性提出思辨。

吳絲絨_路過

路過

吳絲絨

2020
壓克力顏料畫布
100 x 100 cm
Kituru


吳絲絨生長在金門,是一位以複合媒材創作的藝術家,創作常以光影虛實及時間痕跡脈絡為主軸,藉著繪畫創作歷程,拾起心中對於幼時曠野的記憶,對家鄉土地,風景歷史殘留下的短暫記憶形式以複合媒材表現在創作。

吳絲絨_在路上

在路上

吳絲絨

2021
壓克力顏料畫布
118 x 118 cm
Kituru


吳絲絨生長在金門,是一位以複合媒材創作的藝術家,創作常以光影虛實及時間痕跡脈絡為主軸,藉著繪畫創作歷程,拾起心中對於幼時曠野的記憶,對家鄉土地,風景歷史殘留下的短暫記憶形式以複合媒材表現在創作。

吳淑倫_Ata琉璃珠女神

Ata琉璃珠女神

吳淑倫

2009
半瓷土、玻璃、漂流木、鋁
84 x 75 cm(共三件)
拉勞蘭小米工坊


琉璃珠是排灣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排灣人非常重視對排灣玻璃珠的尊重,在排灣族人的眼中,玻璃珠是有生命的珠子,像母親一樣守護著每一個排灣人。 Ata(qata),排灣語的意思是成為一個女士。我將這顆珠子的情感,讓它化為女神,緊緊守護著部落。以及三件女神的作品;mulimulitan、marutjamulag、cadacadaqan 成為一個名為 Ata 的生命組合。 三位女神代表;人、自然與土地的關係,以及排灣人、自然與土地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以排灣情感為隱喻,以不同的媒材金屬編織、玻璃、陶藝結合隱喻新舊時代交替,神話將繼續。

吳淑倫_烏鴉的小米–剪紙繪

烏鴉的小米–剪紙繪

吳淑倫

水彩、紙
60 x 90 x 7 cm
鐵花村音樂聚落‧慢市集


於臺東歷坵部落做田野採集開始,訪談部落耆老談論到黑色小米的神話與由來,此創作歷經一年時間與其他藝術家一同從與部落耆老學習耕種小米的技巧開始,到採收並裝置於展場,黑色小米的由來老人家說乃是由烏鴨叼來的小米種子種植後長出,我將其以剪紙繪之技法來製作繪本式的圖像。

林麗華_勾勒自由的樣貌

勾勒自由的樣貌

林麗華

1990
複合媒材
128 x 68 x 20 cm
卡塔文化工作室


人的一生一直都是階段性的學習,現今我眼前的關鍵字只有「自由、自在」四個字,就是如何學著善待自己不遷就他人的節奏,然後給自己一個簡約卻又大氣的空間,目標確定了這就是我最真實最想要的狀態。

周貞君_消失的主人翁

消失的主人翁

周貞君

2016
藝術微噴
91.44 x 61.1 cm
路得行旅 台東館


少子化如同教育界的土石流一波波而來,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倒閉潮,猶如骨牌效應般地逐漸往上推壓。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少子化效應,少的不單只是孩子。同時也代表缺工、高齡、國家競爭力的負面影響越來越迫切,值得更高的關注。

侯曉雯_流

侯曉雯

2020
壓克力彩、壓克力水鑽、玻璃水鑽
60 x 51.7 cm
芙瀨實驗廚房


將裝飾舞衣用的水鑽結合在創作之中,探討造型、光和色的可能性。

陳佩君_凝視-聚-與-散

凝視-"聚"與"散"

陳佩君

2021
全麻畫布、打底劑、油彩
116.5 x 91 cm
東管處海洋藝廊


《凝視-"聚"與"散"》作品中閉眼頭向上仰望著的女性軀體,隱寓一種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帶來衝擊的恐懼、焦慮,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重疊的色塊交相輝映呈現疫情爆發事件的氛圍,畫中眼神傳遞著面對"聚"與"散"的危機與轉機。

陳靜智_小紅帽之動物戲 蝴蝶蝴蝶生的真美麗

小紅帽之動物戲-蝴蝶蝴蝶生的真美麗 (愛與守護)

陳靜智

2021
窯燒琉璃(複合媒材)
200 x 140 x 6 cm
月光海咖啡屋


小紅帽之動物戲系列作品以個人為出發不管年齡多大女人心中都住了個小女孩,動物本身有其象徵意涵,有神話有傳說有寓言,小女孩與動物間有療癒/愛護/守護/趣味/詼諧,實驗性小作品有泥土/植物/蕾絲….排列成的愛心代表對土地動物自然的愛護與守護。

陳秋瑾_我是一隻貓

我是一隻貓

陳秋瑾

2021
水彩
38 x 56 cm
走走池上


自疫情爆發後,盡量減少空間上的移動,每天繭居在美國鄉下家中。終於在2021年底回到臺灣,在防疫旅館住了15天,關在一個不能和外在世界接觸的斗室中,感覺自己像一隻被豢養的貓,每天吃飯、睡覺、看窗外。

張裴舫_藍海光子

藍海光子

張裴舫

2021
壓克力彩 畫布
116.5 x 91 cm
東管處海洋藝廊


我的創作以光為引子。光餵養宇宙間的萬物,所有的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孕育生命。動物也必須生長在有光的地方,生理和心理各方面才能健全。而宇宙萬物因為光的照拂,彼此之間有了緊密的關聯,變得能感能知。光總是能夠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與生命力,即使是夜晚我們仍然可以依畏著光,透過光的指引,我們能夠達成心中所嚮往。

張裴舫_藍色階梯

藍色階梯

張裴舫

2021
壓克力彩 畫布
116.5 x 91 cm
東管處海洋藝廊


我的創作以光為引子。光餵養宇宙間的萬物,所有的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孕育生命。動物也必須生長在有光的地方,生理和心理各方面才能健全。而宇宙萬物因為光的照拂,彼此之間有了緊密的關聯,變得能感能知。光總是能夠帶給人們無限的希望與生命力,即使是夜晚我們仍然可以依畏著光,透過光的指引,我們能夠達成心中所嚮往。

莊彩琴_蝶戀花-1

蝶戀花-1

莊彩琴

2022
油畫
100 x 100 cm
路得行旅 台東館


畫中有花有蝶 亦無花無蝶
蝶-是 自由飛翔天際的主體暢快淋漓
戀-是 主體投射停駐搜尋再飛離的過程
花-是 意象境界象徵不完美但是絕對的焦點
大地甦醒-綻放是吸引的訊息與手段
生命週期-又將是一場精彩的舞動

莊彩琴_蝶戀花-2

蝶戀花-2

莊彩琴

2022
油畫
50 x 50 cm
路得行旅 台東館


畫中有花有蝶 亦無花無蝶
蝶-是 自由飛翔天際的主體暢快淋漓
戀-是 主體投射停駐搜尋再飛離的過程
花-是 意象境界象徵不完美但是絕對的焦點
大地甦醒-綻放是吸引的訊息與手段
生命週期-又將是一場精彩的舞動

許家蓁_亞當與夏娃

亞當與夏娃

許家蓁

2016
油畫、畫布
97 x 163 cm
東管處海洋藝廊


戰爭,是人類為了翻轉與建構屬於自己的理想世界而產生的行為,然而現今人類面臨的不只是戰爭,而是更多不同的生存挑戰如疫情,戰後的我們屬於的希望的世代,在充斥著和平、希望、歡樂、與建立烏托邦的世界裡,以西方古典名畫為主題,人類在歷史洪流中,隨著科技進步、物質的轉變,人們的人性與靈魂如對追求自由、和平與希望依然如一,生生不息。

許家蓁_愛的選單

愛的選單

許家蓁

2016
油畫、畫布
97 x 163 cm
東管處海洋藝廊


和平、希望、歡樂、與建立烏托邦的世界裡,以西方古典名畫為主題,人類在歷史洪流中,隨著科技進步、物質的轉變,人們的人性與靈魂如對追求自由、和平與希望依然如一,生生不息。

黃楷馨_願

黃楷馨

2019-2020
油彩、壓克力、畫布
120 x 120 x 3 cm (72特)
東管處海洋藝廊


靈光、甜味× 去中心的和諧 × 一如。我的作品多為表現與思考生活和生命中各種可見與不可見之抽象事物,無論是一種道理、關係、思維、一場思辨、一組運動、一絲感觸、一段感想、啟示、一筆文字、一個議題、或是一抹先見的預視……. 這些種種在我個人的思路中縝密運作後,經由觸發推進,他會自然形成一瞬畫面以及一股創作動能,讓我勢必要把這段領悟或影像以各樣媒材表現而出,對於我本人而言經由如此轉換抒發,自身才能得到最終且實在的舒適與平靜。

1)願Aspiration
祈願的力量不可思議,為自己為他人
單點一個好願, 把願實現!

黃楷馨_Series of π (Pi)#2 新生

Series of π (Pi)#2 : 新生

黃楷馨

2016
油彩、壓克力、金箔畫布
直徑Ø=89 cm (30特)
東管處海洋藝廊


靈光、甜味× 去中心的和諧 × 一如。我的作品多為表現與思考生活和生命中各種可見與不可見之抽象事物,無論是一種道理、關係、思維、一場思辨、一組運動、一絲感觸、一段感想、啟示、一筆文字、一個議題、或是一抹先見的預視……. 這些種種在我個人的思路中縝密運作後,經由觸發推進,他會自然形成一瞬畫面以及一股創作動能,讓我勢必要把這段領悟或影像以各樣媒材表現而出,對於我本人而言經由如此轉換抒發,自身才能得到最終且實在的舒適與平靜。

2)Series of π (Pi)#2 : 新生Reborn
是妳的願力打開了春天
不再路過
不再錯過
懷著愛與希望
此時此念
就是新生。

一個時間的過程-百年鳳凰樹的死亡與重生

一個時間的過程-百年鳳凰樹的死亡與重生

曾玉冰

2020-2022
數位相紙.無框鋁板
60 x 60 cm x 2
趣淘漫旅–台東


疫情後2020~2022戴口罩的面對這所處的環境,以手機自拍隨時隨地的紀錄,在不同的時空裡的在場成為同在證明。而在科技發達中手機的Siri隨時會說我在,當一個隨時在側的影像紀錄成為共時性的同在,我在,我曾經的存在」與大家同在於我在並共用一種真實曾在。影像成為一種人生存款的數量,疫情中的自拍都是我在場的曾經共時。在心中的陽光與希望。

蔡慧盈_夢海

夢海

蔡慧盈

2021
燈光互動裝置:布、⽊料、特製電⼦元件、LED燈、
感應器、壓克⼒顏料、油性粉彩
⻑200 x 寬90 x ⾼82 cm
⻑195 x 寬57 x ⾼105
東管處海洋藝廊


燈光互動裝置。海是⼤⽔ ,為許多⽂化中象徵承載的無形過渡媒介。造型反映⾼雄鹽埕作為貿易集貨中⼼的港⼝歷史特⾊。⺠眾⾃由參與創作,在船身上塗鴉⼼情。天暗後,船緣的燈柔和地轉換顏⾊,隨⼈群聚散明滅,彷彿漂浮⼊夢般。因疫情影響,作品延期展出,預留⼀艘船未來讓⺠眾塗鴉。另⼀艘船身的繪畫,是藝術家為臺灣許的願望,經拆解後書寫、轉化成繪畫性符號。

(希望本作品有機會移到臺東展出,讓臺東的⺠眾完成這艘從⾼雄駛出的船,象徵⽣命順應時勢的彈性與流動。)

羅祤絹_看見 (一)

看見 (一)

羅祤絹

2020
複合媒材,畫布
24 x 35 cm
好的擺手創藝術小店


在愛裡有太多種形式與存在,
愛讓我們看見自己與別人,
因為愛我們學習覺醒成長, 因為愛我們感受生活美好,
願意看見自己就是用愛做基石,
也是生命展開美好啟動的開始。

羅祤絹_看見 (二)

看見 (二)

羅祤絹

2020
複合媒材,畫布
21 x 33 cm
好的擺手創藝術小店


在愛裡有太多種形式與存在,
愛讓我們看見自己與別人,
因為愛我們學習覺醒成長, 因為愛我們感受生活美好,
願意看見自己就是用愛做基石,
也是生命展開美好啟動的開始。

羅祤絹_看見 (三)

看見 (三)

羅祤絹

2020
複合媒材,畫布
21 x 33 cm
好的擺手創藝術小店


在愛裡有太多種形式與存在,
愛讓我們看見自己與別人,
因為愛我們學習覺醒成長, 因為愛我們感受生活美好,
願意看見自己就是用愛做基石,
也是生命展開美好啟動的開始。